

-
學佛能夠讓我們斷煩惱、生智慧,不輕易跟人結惡緣,對我們現前有莫大的利益。如果學佛沒有利益,以後更談不上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也就自然與我們無關了。
-
世俗大眾認為,日常生活過的順心如意,其實他們看錯了,為什麼看錯?因為它不是究竟樂啊,生活的順心是短暫的順心,此心並非是建立在慈悲、正念、佛知見上的,所以誤以為樂,是順著自己內心的欲望而來的樂,所以他們看錯了這件事情,一看錯,當然就想錯;想錯也就說錯;說錯就做錯,一錯到底啊,這就是業力的來源。
-
淨土五經俗稱往生經,往是前往的意思,生是活的意思,兩字合起來講就是活著去過日子。因此往生經的精神在於,讓我們能夠在此生之後,來生過著真正幸福快樂的日子,也就是佛法講的常樂我淨。人在娑婆世界有生有滅,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人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滅,就不會輪迴六道受苦。
-
老子提倡無為理論,無為方能不敗,不敗就可以做到不滅了,此概念接近佛法不生不滅的境界。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於告訴世人,我們內心的世界的修養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積起來的,而內在修養的增長是前進的,並非是停止不動,希望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夠成長精進,而不應停滯甚至退步。
-
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將來的去處,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,珍惜當下命運改變的因緣,這就是淨土五經對我們現前最好的利益。懂了這個道理,我們才能認真修學,並且將經典裡面的教誨,真正落實在我們生活日常的待人接物,這才對得起古聖先賢大慈大悲所留下來的至理名言。
-
念佛有分理念跟事念,實相念佛屬於理念,就是道理完全通達無礙,對於方法理論了然於胸,一點都不迷惑;但是理念不能離開事念,否則便只知道道理,自己都做不到,就會落空。持名念佛屬於事念,彌陀經和無量壽經、觀無量壽經都提倡持名念佛,由事念可以達到理念,意思就是只要像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堅持精進不懈的念佛,就能開展智慧。同樣地,修持持名念佛法門,理念上也不能離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如此才能圓滿。
-
世俗的宗教,都有一個信仰對象,是不可侵犯、高高在上的,大家沒有辦法跟它同心同德、同願同行。佛門所講的宗教,是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、同行同德。宗教有你我,佛家沒有你我,佛家講的是同,不是異,所以叫不二法門。不二就是一,眾生是一,自己跟整個外在環境也是一,如此家庭就能和睦相處,在社會上也不會有鬥爭。
-
凡是能力、科技、學問的增長,都是由內心慾望催動一切,是屬於欲望的增長,凡人視此為寶,進而爭強好勝,爭戰殺伐,禍國殃民。真正的成長是不與人爭,真正的提升是改變自己,修養自己、完善自己,進而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增長。
-
我們念佛必須要有觀照的功夫,懂得觀佛的無量功德,不能死在字裡行間,只懂得念佛,其他都不關我的事。我們念佛要同阿彌陀佛的心,也就是利益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早日圓滿成佛,如此才是真正的同佛心、同佛願、同佛德。
-
慈是給眾生之樂,悲是拔眾生之苦,這是慈悲心。當你給他樂、拔他的苦,他還是不相信你,但等到你回頭時,他第一個來幫助你,等著你趕快回頭是岸,希望我們六道的凡夫眾生能夠迷途知返,這就是苦心。受苦的人不是他,是我們,苦心就是大慈大悲救渡我們的心。
-
為了早日成就我們的道德、智慧、慈悲,以及真正的佛位,就要從心發起念佛,把佛號一個字一個字念清楚、聽清楚,再回到我們自己的內心,這才是持名念佛的核心價值。當我們沒有定功的時候,就要學會都攝六根來念佛,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從初發心到成佛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-
身心莊嚴才是真正的醫美,自己可以醫,自己可以莊嚴,不用花錢,懂了這個道理,我們就可以趣向菩提,念念趣向真如,菩提心自然能成就。
-
念佛應用在生活中有四種,散心念佛、專心念佛、一心念佛、無心念佛。首先是散心念佛,散為雜、亂的意思,就是念佛時心思無法集中,只要內心起了念頭,就很容易跟著念頭走,那就是第七意識的執著。佛法不怕煩惱,怕的是你去執行這個煩惱、念頭,那就叫執著,也就是第七意識的末那,這個才可怕。
-
第二種專心念佛,念佛時雖然有很多念頭,但是心思專注集中,沒有跟著念頭走,也不去執行念頭,一心專注念佛號,這就是專心念佛。
-
第三種叫做一心念佛,其中又分為兩個層次,首先是一心,意思就是他在念佛的時候,已經沒有第二個念頭,其他的念頭很微弱,沒有辦法摻雜進佛號裡面來。第二個層次叫做離一心。
-
一心念佛是口中雖然沒念佛號,但這句佛號是貼在他心中念的。第四種無心念佛是一種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的境界,意思就是他已經將這一句佛號轉換成他自己,沒有想要念佛,也沒有不想要念佛,但這句佛號卻時時刻刻、分分秒秒在他的心上產生出來,不管任何時候、任何環境,他已經習慣這句佛號,並且身心與佛號融合為一,這個境界最高,可以說就是佛。
-
如果一個人能夠達到無心念佛的境界,便能夠將穢土變成淨土,我們是腳踏水泥磁磚,他是腳踏蓮花;我們鼻子聞的是腥臭,他聞的是栴檀香。他所到之處、所行之地,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淨土,這就是「眾生心苟淨,菩薩影現中」,他心淨則國土淨」。
-
凡夫跟佛的差異在於,佛是從穢土變成淨土;如果從淨土變成穢土,那就是凡夫,所以佛與凡夫就在這一念之間。我們只要有能力將穢土變成淨土,我們就能從凡夫變成佛。相反地,我們過去雖然有佛心佛性,然而現在一迷,就從淨土變成穢土,所以變成凡夫。
-
菩薩道的布施,是為了斷內心的慳貪,布施六度波羅蜜幫助自己成就佛道。四攝法的布施,是為了幫助自己斷內心的慳貪、慳吝、貪愛。如果世人樣樣都捨不得,沒有布施的心,將永遠落在慳貪裡面,行不了布施道,也就不會有福報,因為他們只想到自己。

然燈語錄(四)
煌智法師 主講
2021.04.24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
